首义广场来历 武汉首义广场
首义广场位于武昌阅马场,它以孙中山像至黄兴拜将台为广场中轴线,武珞路中分南北,南端比北部低一两米。广场由两大轴线组成,即南北向的纪念轴和东西向的文化景观轴,在两轴交会处,是一个以十八星旗为图案的大型喷泉花坛,凸显出此处的辛亥首义历史。
周边景点
在广场旁边,有俗称“红楼”的武汉辛亥革命博物馆,这里是中华民国军政府鄂军都督府旧址,也称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辛亥革命军政府旧址等,是武汉辛亥首义文化的标志性景观。[1]
广场简介
北广场上,雪松苍苍、绿草如茵,更有一排排棕榈,一方方花坛,一条条曲径,参差交错,绚丽多姿。
首义广场幽雅夜景
南广场上,彭、刘、杨烈士雕像用红砂石重新铸造,1000年不会风化。广场灯也是造型新颖别致,成为街市新景观。入夜华灯齐上,整个广场笼罩在白茫茫的光雾之中,花光树影披上了一层薄薄的纱巾,显得分外神秘和迷人。
2007年,首义广场及周边地区合二为一,联成一个整体,经长江大桥过江的车辆将走广场地下隧道。改建后的首义广场拟凸显辛亥首义文化区和黄鹤楼主题公园两大文化旅游品牌。整个首义广场范围,包括蛇山以南、湖北剧院以东、彭刘杨路以北和武昌路两侧围合的区域,总面积达120亩,其中主体广场面积约60亩;广场由两大轴线组成,即南北向的纪念轴和东西向的文化景观轴,在两轴交会处是一个以十八星旗为图案的大型喷泉花坛凸显出此处的辛亥首义历史。
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活动前夕的2000年9月,武汉市地名委批准首义广场命名,地理位置为“地处武昌区,东临武昌路、首义新村,南至阅马场中学,西接武汉长江大桥引桥、武珞路、彭刘杨路交汇处,望湖北剧场,北连武昌起义军政府旧址(红楼),望蛇山。”
为迎接辛亥革命100周年,武汉市委、市政府对原首义广场及周边道路进行了综合改造,并在广场以南区域新建了辛亥革命博物馆和14.6万平方米绿化广场。现将新建广场与原广场合并,统一命名为首义广场,面积由2001年的7.35万平方米扩大到21.95万平方米。彭刘杨路从广场中部穿过,地下人行通道将南北两个区域连成一体。
首义广场内新命名红楼路一条,该路北起于黄鹤楼东路,向西转折至体育街。游客从武汉黄鹤楼公园“天下江山第一楼” 题字处穿过地下通道,可由此路到达红楼。
建造标准
树木选择
每棵树都要“选美”
施工方在选择树木时,不仅要求是成年大树,还要求有整齐完美的树冠,且树冠形状基本一致,连树木从土球到顶端的高度,都要仔细量好,并按照高矮顺序排列编号,按照设计将每棵树种植到合适的地方,可谓“度身定制”,以便造景时能形成规则的。
为此,不少大树在“选美”中被淘汰。这种严格的方式,目前在绝无仅有。
地热恒温设备
花坛底下有热泉 一年四季花
即便到了冬天,首义文化园内的鲜花也能绽放。因为,花坛下面有一个地热恒温设备。
这个地热恒温设备可将地下32米处的热量,传导至文化园内的花坛以及旁边的两处附属花坛下,使得花坛下的土壤和水分的温度保持在30摄氏度左右,这样,植物即便到了冬季也不怕冷,鲜花就能常年开放。
这种地热装置,目前在武汉还是首次在室外园林造景中使用。
另外,由于武汉夏季时间长且气候炎热,大面积采用白色、黄色主色调的花卉,给人以清凉明快的感觉;而冬季气温低,采用红色、紫色主色调的花卉,营造温暖热烈的气氛。
底下通道
地下通道直达黄鹤楼
从首义文化园,行人可直接通行到黄鹤楼,而汽车也可通过专用通道,从停车场直上长江大桥。
整个首义文化旅游景区内的各景点将真正意义连成一体。园内有一处2.5米宽的步道,直通地下通道,穿过地道就到了黄鹤楼下。加之蛇山绿化带的长春观景点改造,游客可一条线游览黄鹤楼、红楼、首义文化园和蛇山长春观等,这一片将成为一处内容丰富的休闲之所。
为了方便残疾人游览,该园所有地方都未设一处台阶,还用花岗岩大理石铺地,平整光滑,残疾人车辆可通行全场。
首义广场来历 扩展
首义广场位于武昌阅马场,它以孙中山像至黄兴拜将台为广场中轴线,武珞路中分南北,南端比北部低一两米。广场由两大轴线组成,即南北向的纪念轴和东西向的文化景观轴,在两轴交会处,是一个以十八星旗为图案的大型喷泉花坛,凸显出此处的辛亥首义历史。